论胎教的科学本质

论胎教的科学本质


来源:宝宝成长网  作者:佚名

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胎教研究中心
主任 刘泽伦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专业委员会

胎教的科学本质
古今中外流行的胎教,无论是民间一些家庭的实践,还是某些科研部门的专题研究,至今未见有科学地论证了在胎教实践中胎儿有了学习的表现。尽管胎儿医学的研究发现胎龄到四个月时,胎儿皮肤对冷刺激有了反应,五个月对温热有了反应,七个月对疼痛刺激有了反应,六个月有了嗅觉及七个月有了视觉和对噪声有了厌烦动作。然而,所有这些仅仅是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初步建立。还不能形成知觉[1],更没有产生思维及意识的神经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与社会环境的条件。而学习的本质是大脑的条件反射的建立[2]。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由生物遗传得到的)基础上,由外界给予的信号(生理学称第二信号,如声音或视觉的刺激信号)与引起非条件反射的信号(生理学称第一信号)相结合,共同反复地作用于大脑建立起来的。胎儿生长到六个月后,虽然有了各种感觉,但受环境限制而不能看到外界的事物,无法建立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条件反射。因此,把向胎儿输送声音的或光线的,及对肢体触摸的刺激活动,认为是早期教育不仅缺乏生理学及心理学根据,而且误导人们忽略对胎儿大脑发育中的保护,甚至在不懂医学和心理学的情况下,制作出一些违背正处在发育中的胎儿听觉神经,或听觉器官的安全要求的,含有声压很强的高频声波的"胎教音乐",用传声器直接向宫内传送给胎儿听。
给六个月以后的胎儿输送听觉的,或视觉的(光线)及肢体触摸的刺激,以适度的上述刺激诱导相关的神经通路,和中枢部位的神经锥体细胞增长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脉冲的"突触"联系。使大脑的与感觉、运动、思维、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网络更丰富有益于出生后的智力开发。这实质上是在产前对胎儿的大脑生长发育的一种来自于环境的促进 它和在胎儿大脑细胞生长的剧增期所给予的营养促进,共同构成了"产前胎儿大脑发育促进"的内容。 以环境促进为其科学本质的胎教,是建立在以下有关的,行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的。
首先从神经分子生物学角度的一些科学研究证实了学习的本质,是信息在大脑的储存过程,而记忆则是从大脑的信息储存中提取。自舍林通(Sherrington)1940年开始许多研究证明了长期记忆,被编码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锥体细胞)的连接性上,并非在大分子特别是RNA上。长期记忆的结构基础,在于锥体细胞之间的突触的改变(而非全脑的解剖上的改变),即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的改变(突触的增生、肥大、伸出附加突触或退行性变)。强烈的限定的突触活动,可增加突触的功效,反复多次的刺激可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增高6倍突触后电位活动中的突触反应,可持续数秒钟。这被认为是学习或记忆的可变突触效应。如海马的颗粒细胞的树突棘,参与构成的"棘突触"就是高度可变的显示延长的电位,被认为是记忆过程中的生理性表现。[3] 此外,在学习和记忆的能动性方面,赞特高塞(SZentagothai)和马尔[Marr] 分别在1968、1969年的报告中认为:突触的学习是一种双重的且可连续发生的过程,即激动某种特殊的突触型,可指导同一树突上的其它致活的突触的生长。而日本的埃特(Ito)在1974、1975年用实验证实了中止在小脑浦金野氏细胞树突上的攀缘神经纤维的特有装置, 就是对棘树突(在同一时间由并行的神经纤维所致活)提供"生长指令"的部位[4]另外,近年用colgi技术,证实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椎体细胞)的树突棘:对各种改变十分敏感。 如把幼小动物关闭在黑暗之中或使它失明(即切断外界与大脑皮层的感觉通路)其结果树突棘的数目比对照组减少。相反,如增多刺激而持续照明,则可增加树突棘的数目。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给胎儿讲画册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文章:关于吃的胎教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china-baby.net/news/taijiao/07431053503EKC8EIDHED651G7CGB8.htm


相关新闻


胎教可以使右脑的五感活动起来

佚名


胎教好的孩子不哭闹

佚名


关于吃的胎教

佚名


胎教无国界

佚名


抚摸胎教

佚名


语言胎教

佚名


音乐胎教

佚名


环境胎教

佚名


运动胎教

佚名


营养胎教

佚名